
1967-10-01
加拿大告別種族移民,轉向計分制度
1967年10月1日:加拿大新移民法規全面實施計分制,真正終結了數十年基於種族的歧視性政策。 雖然1962年的法規旨在消除公然的種族偏見,但1967年的《移民法》至為關鍵。透過優先考慮教育、技能和年齡,它引入了更客觀的甄選程序,廢除了偏袒歐洲移民並限制其他族裔的制度。對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這是一個分水嶺,開啟了長期被剝奪的途徑。

1913-10-06
英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
1913年10月6日,英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僅在袁世凱正式就任總統前數日。這項由英國及其他幾個主要大國給予的正式外交承認,確認了取代清朝的共和政府的合法性。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在始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辛亥革命後成立。與此同時,即使在清朝覆亡後,支持清朝君主立憲的保皇黨,在包括多倫多華埠在內的海外華人社區中依然活躍,他們在1910年代及以後繼續組織政治和文化活動。
此承認早於日本於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近二十年,日本當時扶植末代清帝溥儀為象徵性統治者。英國未承認滿洲國,並繼續承認中華民國為合法政府。
加拿大當時在外交政策上跟隨英國,同樣承認中華民國。然而,加拿大後來與英國分道揚鑣;當英國於1950年承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加拿大選擇不跟進。相反,加拿大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繼續承認其為合法政府,並維持此官方承認長達二十年,直至1970年才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際關係

1999-10-07
伍冰枝 就任加拿大總督
1999年10月7日,伍冰枝宣誓就任總督,成為首位擔任此職位的非白人及首位華裔加拿大人,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她的任命對華裔加拿大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群體意義深遠,象徵著加拿大邁向更具包容性國家認同的重要一步。伍冰枝出生於香港,以難民身份抵達加拿大,在獲任命前已擁有卓越的廣播員及記者事業成就。她於1992年獲任為加拿大勳章官佐。就任總督後(任期至2005年),她亦成為加拿大勳章的總監領及首席學長。擔任總督期間,她致力於國家團結、加拿大文化,並與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多元社區建立聯繫。她的任期頌揚了加拿大不斷演進的多元文化,並為許多華裔加拿大人帶來了啟發。

1971-10-08
加拿大正式採納多元文化政策
1971年10月8日:加拿大正式採納多元文化政策,此乃一項里程碑,確認文化多樣性為國家身份核心。總理杜魯多在下議院宣布此政策,旨在支持各文化群體、協助克服文化障礙、促進跨文化交流,並協助移民學習官方語言。對華裔加拿大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社群而言,此舉標誌著由先前同化理想的重大正式轉變,承認他們的貢獻與傳統是加拿大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日後1988年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奠定了基礎。

1911-10-10
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點燃了辛亥革命,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時刻,最終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這場革命不僅是為了從帝制統治中解放出來,也付出了沉重的人員代價。
最初的起義之後,緊接著是殘酷的控制權爭奪戰,導致數千人傷亡。儘管革命受到漢族大多數人的歡迎,但反滿情緒導致了悲劇性的種族清洗事件。在一些地區,尤其是有滿族駐軍的城市,發生了對滿族平民的屠殺。
這場革命不僅是中國的內政,其資金亦顯著來自全球海外華人網絡,包括加拿大的華人。海外華人的支持並未隨革命結束而停止,而是持續了數十年。即使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許多海外華人社區仍堅持這種根深蒂固的忠誠,視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海外僑民不僅是革命的資助者,更是他們協助創建的共和國命運的長期持份者。
10月10日已在台灣被正式確認為雙十節,以慶祝中華民國的成立。對許多華人而言,辛亥革命代表著帝制統治的終結和新時代的黎明,儘管這是一個從重大流血中誕生的時代。
國際關係

1970-10-13
加拿大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在總理杜魯多領導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項大膽的外交政策舉措。此決定發生在英國於1950年1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十年之後,加拿大的延遲主要反映了其在冷戰地緣政治下與美國政策的對齊;美國直至1979年才承認北京。此決定對華裔加拿大人,特別是與中國大陸有聯繫的人士,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促進了此前受限的家庭團聚、文化交流和貿易。儘管外交關係從台灣(中華民國)轉移,但「加拿大模式」承認了北京的主張,卻未完全認可,允許與台灣繼續保持非官方聯繫。西方主要國家此舉影響了其他國家,並重塑了全球外交格局。對許多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這為重新聯繫故土開啟了大門,並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中,促進了社區身份認同的演變。此舉亦為隨後數十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增加鋪平了道路,進一步豐富了華裔加拿大社區的多樣性。
國際關係

1860-10-18
圓明園遭焚毀
1860年10月18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完成了對北京圓明園的搶掠和燒毀。命令由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伯爵下達。對後來的華人,包括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而言,圓明園被毀的記憶有助於形成對中國與西方關係及殖民歷史的複雜理解。
國際關係

1860-10-24
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增割領土予英屬香港
1860年10月24日,《北京條約》正式結束了英法兩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該條約由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勳爵談判達成,迫使中國將九龍半島和昂船洲割讓予英屬香港。此擴張對香港居民及未來的華人移民產生了深遠的長期影響。英國在香港日益增強的存在建立了一個重要港口。
國際關係

1929-10-24
林錦光: CFL球星及首位華裔省督
林錦光於1929年10月24日出生於卡加利,他被譽為「中國快艇」,是一位開創性的華裔加拿大足球明星,也是一位傑出的榜樣。他於1998年10月21日獲頒加拿大勳章。他在足球場上的卓越技藝為他贏得了無數獎項,包括入選加拿大體育名人堂。林錦光在父母經營雜貨店的Bridgeland-Riverside區長大。儘管當時種族主義盛行,他於1948年(即《排華法案》廢除後僅一年)加入卡加利狂奔者隊,成為加拿大首位職業華裔加拿大足球運動員,並以18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格雷杯冠軍。2005年,林錦光再次創造歷史,成為亞伯達省首位華裔省督,任期至2010年。

1872-10-26
卑詩省:首個剝奪華裔加拿大人投票權的省份
卑詩省是加拿大首個明確剝奪華裔加拿大人投票權的省份。透過1872年的《選民資格及登記法修正案》(1872年10月26日獲御准),卑詩省禁止「華人或印第安人」參與省級選舉投票——此乃早期系統性反華種族主義的反映。此不公持續長達75年,直至1947年的《省選舉法修正案》於1947年4月3日恢復了卑詩省華裔加拿大人的投票權。
政府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