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亞裔傳統月 - 加拿大政府圖像
2002-05-01
加拿大亞裔傳統月指定
自2002年5月1日,經本身為傑出華裔加拿大人利德蕙參議員的動議後,加拿大正式指定五月為亞裔傳統月。這項全國性倡議提供年度機會,以表彰和慶祝包括華裔加拿大人在內的亞裔人士對國家構成的巨大貢獻。整個月份中,各項活動突顯了來自亞洲各地及海外僑民的多元歷史、文化和經歷。對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這是一個反思他們在加拿大悠久歷史的時刻,從鐵路華工到社區領袖,承認諸如人頭稅和排華法案等苦難,以及在建設多元文化國家的過程中,從而促進更深入的理解和跨文化對話。 「亞裔加拿大人」一詞本身在1970年代開始普及,部分原因受到美國亞裔行動主義的啟發,卑詩大學等學府亦有早期倡議團體成立。1978年於多倫多創刊的《Asianadian》雜誌,是促進集體發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刊物成為加拿大首個為亞裔加拿大人提供專屬平台,以表達他們作為可見少數族裔經歷的出版物,有助於日益增長的泛亞裔意識。
國家公平舉措
吳榮添佩戴市長飾鏈。(甘露市博物館與檔案館,經CBC)
1914-05-04
吳榮添:首位華裔加拿大市長及加拿大勳章得主
吳榮添 (Peter Wing) 於1914年5月4日出生於卑詩省甘露市 (Kamloops),在經營本地雜貨店的家庭中長大。他成為加拿大首位華裔市長,其事蹟啟發後人。1976年1月14日,吳榮添與林黃彩珍 (Jean B. Lumb) 同獲加拿大勳章,成為首批獲此殊榮的華裔加拿大人。吳榮添在甘露市就學並協助家族生意。他後來深度參與了公民事務。1966年,他以獨立候選人身份當選為甘露市市長——成為加拿大首位華裔市長,也是北美最早的華裔政治領袖之一。任內,他為華裔加拿大人樹立了全面參與其社區及省級公共生活的典範。他亦以促進公民團結、協助彌合城市合併後的分歧而聞名。卸任後,吳榮添仍積極參與紅十字會、聖約翰救傷隊、地方商會及文化中心活動。
紀念人物
林達光教授的遺作、回憶錄《在中國風暴的風眼中》(In the Eye of the China Storm)。
1998-05-06
林達光:學者、和平運動家與加中關係先驅
1998年5月6日,林達光(Paul Lin Ta-Kuang, 1920-2004)獲頒加拿大勳章。這位生於溫哥華的學者及和平活動家,是發展加中關係的領軍人物,他倡導在平等互惠基礎上促進東西方合作。他在中國的獨特經歷,為加拿大與中國在1970年代的初步外交接觸提供了深刻見解與知識,對鞏固兩國關係作出了貢獻。他於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由哈佛大學與塔夫茨大學共同管理)獲得碩士學位。1950年代曾攜家僑居中國,後於麥吉爾大學任教並創辦東亞研究系。儘管他貢獻良多,林氏一家卻曾遭遇種族歧視,林達光本人更在麥卡錫主義影響下,被視為共產黨同情者及國家安全威脅。然而,他的努力在加拿大國際關係中留下了深遠影響。
紀念人物
北美號在努特卡灣下水,1888年
1788-05-13
首批華工抵達溫哥華島
1788年5月13日,約50至70名主要為工匠的華人勞工,隨英國毛皮商人約翰·梅爾斯船長抵達溫哥華島。這標誌著現今加拿大境內最早有記載的華人活動之一。這些工匠被帶到努特卡灣 (Nootka Sound)協助建造貿易站和帆船。儘管他們最初的逗留是短暫的,此事件卻象徵著華人為卑詩省及加拿大發展作出漫長而複雜貢獻的開端。它早於為淘金熱和鐵路建設而來的大規模移民潮,突顯了華裔加拿大人故事中一段早期、常被忽視的篇章,及其在該地區早期經濟活動中的基礎性角色。
移民
報紙,The Winnipeg Tribune,1947-01-27
1947-05-14
聯邦排華法案廢除
1947年5月14日,加拿大廢除了1923年的《華人移民法》,即《排華法案》。這項歧視性法律禁止了幾乎所有華人移民長達24年,阻止了家庭團聚和社區發展,對華裔加拿大人社區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受到加拿大在二戰後對人權的承諾以及社區領袖和盟友倡導的影響,該法案的廢除對華裔加拿大人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步。儘管歧視性配額一直持續到1967年,但廢除標誌著立法排斥時代的終結。它使家庭得以緩慢團聚,並為更公平的移民制度奠定了基礎,深刻影響了華裔加拿大社區未來的發展和融入。
國家公平舉措
移民
卑詩省省長辦公室,向華裔加拿大人正式道歉
2014-05-15
卑詩省向華裔加拿大人道歉
2014年5月15日,英屬哥倫比亞省政府就歷史性錯誤向華裔加拿大人作出正式道歉。此舉承認了超過160項針對華裔移民及其後代的歧視性省級法律和政策,包括人頭稅,以及對權利和就業的限制。對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這次道歉是承認其先祖和家庭所承受的深重苦難和不公的一個重要時刻。它旨在促進對卑詩省歷史更具包容性的理解,肯定了社區在面對系統性歧視時所展現的韌性和貢獻。道歉亦包括了對傳承項目的承諾,以確保這些歷史錯誤能被後代銘記和理解。
國家公平舉措
1960年5月25日《多倫多星報》報紙剪報
1960-05-24
加拿大皇家騎警突襲華人組織:身份調整計劃
1960年5月24日:加拿大皇家騎警突襲全國華人場所,調查指稱的非法移民及「紙生仔」使用虛假身份問題。這是與香港警方合作進行的調查。此項具爭議性的行動針對使用偽造文件入境的人士。這些突襲在華裔加拿大社區造成了極大的恐懼和困擾。為應對調查結果及無證個人的複雜情況,加拿大政府於1960年稍後推出了「華人調整身份聲明計劃」。這項特赦計劃允許非法入境者申報真實身份並將其身份合法化而免受處罰。截至1970年7月,約有11,569人透過此措施成功調整了身份。
政府壓迫
《多倫多星報》社論剪報(1984年5月30日A16版)關於龍城商場爭議。
1984-05-28
士嘉堡慶龍中心爭議:反華種族主義
1984年5月28日,士嘉堡 (Scarborough)愛靜閣 (Agincourt)社區召開了一次社區會議,以解決北美首個室內華人主題購物中心——新開業的慶龍中心(Dragon Centre)所引發的交通和停車問題。會議演變成種族敵對氣氛,與會者表達了反華情緒。慶龍中心因香港移民湧入,迅速成為該区日益增長的華裔加拿大人口的文化及商業中心。此事件突顯了潛在的種族緊張關係,部分居民對人口結構轉變及華裔加拿大人社區的存在表示不安。儘管種族主義證據確鑿,地方政府的回應卻因缺乏承認或果斷行動而受到批評。在隨後的幾年中,這些緊張關係持續存在,例如直至1990年代,士嘉堡仍有針對華裔加拿大人的仇恨傳單散播,突顯了社區在爭取接納和歸屬感方面持續面臨的挑戰。
種族主義事件
加拿大歷史遺跡與紀念碑委員會設立牌匾,紀念1923至1947年排華歷史,2023年6月揭幕。
2023-05-30
排華法案獲確認為國家歷史事件
2023年5月30日,加拿大確認《排華法案》(1923-1947年)為具國家歷史意義的事件。加拿大公園管理局及加拿大歷史古蹟委員會的此項正式確認,強調了該法例幾乎完全禁止華人移民長達24年所造成的深重不公,對家庭及社區帶來了深遠影響。對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這項確認是確保此段歧視性歷史篇章被銘記和理解的關鍵一步,藉此紀念那些承受其毀滅性後果的人們的堅韌。此舉亦加強了從歷史中學習並教育後代關於系統性歧視及包容社会重要性的承諾。
國家公平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