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07-01
屈辱日:排華法案確立(7月1日 - 自治領日/加拿大國慶日)
1923年7月1日,《華人移民法》(亦被稱為《排華法案》)正式生效——這一天被華裔加拿大人悲痛地銘記為「屈辱日」。該法案取代了先前的人頭稅政策,以幾乎完全禁止華人移民的方式,持續了24年之久,直至1947年才被廢除。法案選擇在自治領日(即今日的加拿大國慶日),該節日起源於1867年7月1日,實施,是一個殘酷的諷刺,突顯了華裔加拿大人社區被立法排斥及其所面臨的深重歧視。它拆散了家庭,阻止了親人團聚,並為已在加拿大及希望移民的華人造成了巨大的苦難和孤立。《排華法案》是數十年來旨在限制華人在加拿大存在的種族主義政策的頂點,深刻地塑造了華裔加拿大社區幾代人的人口和社會結構。與此歷史不公形成鮮明對比,並作為堅韌與銘記的證明,7月1日亦見證了重要的紀念活動。例如,多倫多的華工鐵路紀念碑,其造型仿照部分鐵路橋架,是重要的地標。每年加拿大國慶日,加拿大鐵路華工紀念基金會 (FCCRWC) 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重新奉獻儀式,吸引數百人參與,以表彰華裔加拿大人社區在建設橫貫大陸鐵路過程中所作出的關鍵貢獻。此外,對原住民而言,7月1日可能是一個哀悼日,亦是定居者殖民主义持續影響的鮮明提醒,包括土地被剝奪、強制同化,以及持續影響其社區的系統性不公。

1899-07-07
黃寬先:「唐人街市長」與權益倡導者
黃寬先(Wong Foon Sien)於1899年7月7日出生於中國廣東,是一位傑出的華裔加拿大倡導者。他童年時移居卑詩省坎伯蘭 (Cumberland),曾在卑詩大學就讀。他面臨嚴重的系統性歧視:種族主義法律剝奪了他的投票權,而由於此公民權的喪失,他也直接被禁止進入如法律和藥劑等專業領域,因為投票權是從事這些行業的先決條件。他的努力在成功爭取華裔加拿大人投票權及1947年廢除《排華法案》的運動中至關重要。黃寬先畢生致力於爭取移民權益,協助家庭團聚並改善華裔加拿大人的地位。他被譽為「唐人街市長」,團結了多元的社區團體並影響了政策改革。為表彰其貢獻,他於2008年逝世後獲指定為國家歷史人物,並於2011年在溫哥華東片打街裝置紀念牌匾以紀念他。

2023-07-12
鄒至蕙:多倫多首位華裔及有色人種女市長
2023年7月12日,鄒至蕙正式宣誓就任多倫多第66任市長,這對該市及華裔加拿大人而言都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她成為首位擔任多倫多市最高市政職位的華裔人士及有色人種女性,標誌著加拿大政壇代表性方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鄒至蕙是一位進步派政治家,曾長期擔任新民主黨國會議員及多倫多市議員,她競選時的政綱聚焦於解決住房可負擔性問題、改善公共交通及增強社區服務。許多人將她的當選視為一次突破,反映了多倫多日益增長的多樣性,並在市級政府最高層為包括華裔加拿大人在內的各個社區提供了重要的發聲管道。

1885-07-20
華裔加拿大人被聯邦剝奪選舉權
1885年7月20日,《選舉特權法》獲御准,剝奪了華裔加拿大人的聯邦選舉權。此歧視性法律禁止華裔加拿大人參與聯邦選舉。1947年,聯邦選舉法中的歧視性條款被廢除,這些權利方獲恢復。此排斥情況持續了六十多年。
政府壓迫

1885-07-20
對華裔加拿大人徵收人頭稅
1885年7月20日,加拿大開始對華人移民徵收人頭稅,入境時須付費。此稅始於50元,旨在限制華人在參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設後的移民。稅款後增至1900年的100元及1903年的500元,使許多華工幾無可能攜眷。此歧視政策直至1923年《華人移民法》取代,該法幾乎完全禁止華人移民至1947年。此政策造成了深重苦難與歧視,深刻影響了華裔加拿大人社區的形成與傳承,留下了持續數十年才獲正式承認和處理的不公烙印。

1988-07-21
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頒布
1988年7月21日,《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頒布,正式將多元文化確立為加拿大身份認同的基本特徵。這項里程碑式的立法對華裔加拿大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群體具有高度重要性。它在法律上肯定了所有公民的價值,不論其出身、語言或宗教,旨在保護和增強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傳統。對曾遭受數十年歧視性立法(如人頭稅和排華法案)的華裔加拿大人而言,此法案代表了政府在打擊歧視、促進公平參與以及承認他們對加拿大社會貢獻方面的正式承諾。它為多元文化政策提供了法律框架,營造了更具包容性的環境。

1953-07-27
加拿大韓戰退伍軍人紀念日
韓戰停戰協定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自2013年起,加拿大正式將此日定為韓戰退伍軍人紀念日,旨在紀念26,791名服役的加拿大人——包括516名陣亡者——以及停戰後擔任維和任務的人員。繼兩次世界大戰後,韓戰仍是加拿大第三慘烈的海外衝突。此戰根源複雜,源於數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二戰後同盟國對朝鮮半島的劃分,以及劇烈的內部政治鬥爭。先前已存在的內戰衝突和對統一的渴望,因外國干預而加劇,對1950年全面戰爭的爆發有重大影響。華裔加拿大人亦有參與此衝突,承繼了其軍事參與的傳統。此年度紀念活動在向退伍軍人致敬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反思這些多方面的起源。它申明了加拿大對民主、和平及人權的堅持——這些理念與北韓及其盟友所持的立場顯著對立。對所有加拿大人,包括華裔加拿大人而言,參與此類紀念活動是展現其恪守這些核心加拿大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它教導年輕一代關於為民主犧牲、勇敢對抗不公以及積極公民參與的重要性。這亦是一個歷史提醒,韓戰是加拿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一次在戰場上直接、實質交鋒的時刻,為某些人的紀念增添了層次。

1919-07-30
林黃彩珍: 社區倡導者及加拿大勳章得主
林黃彩珍 (Jean B. Lumb) 於1919年7月30日出生於卑詩省納奈莫 (Nanaimo),是倡導華裔加拿大人權益的關鍵人物。儘管她出生於加拿大,卻面臨1947年前歧視性的國籍法,根據該法,加拿大女性若與非英籍人士結婚,可能會喪失其英籍身份。她後期的倡議工作包括在1957年,作為唯一女性代表參與渥太華代表團,成功促使改革《移民法》中歧視性條款,這些條款在《排華法案》廢除後仍阻礙華裔加拿大家庭團聚。隨後,她領導「拯救唐人街」運動,阻止多倫多歷史悠久的華人社區被拆除。1976年1月14日,林黃彩珍與吳榮添 (Peter Wing) 同日獲頒加拿大勳章,成為首批獲此殊榮的華裔加拿大人,這項里程碑式的表彰肯定了她深厚的社區服務精神及打破壁壘的成就。